當前所在位置: 天奇生活 > 教育 > 正文

其恕乎的其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哪里

2023-03-12 天奇生活 【 字體:

“其恕乎”的“其”意思是“這句話”。“其恕乎”出自《論語》十則,一則,就是《論語》中的一章,其中第一,二則見于《學而》篇,第三、四、五則見于《為政》篇,第六則見于《里仁》篇,第七則見于《述而》篇,第八則見于《泰伯》,第九則見于《子罕》,第十則為《衛(wèi)靈公》,其內(nèi)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,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。其中一共有20卷。

其恕乎的其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

  《論語十則》原文

  一、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學而》)

  二、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(《學而》)

  三、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 。”(《為政》)

  四、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?!?《為政》)

  五、子曰:“由,誨女知之乎!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?!?《為政》)

  六、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也?!?《里仁》)

  七、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?!?《述而》)

  八、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 (《泰伯》)

  九、子曰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(《子罕》)

  十、子貢問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?!?《衛(wèi)靈公》)

  《論語十則》翻譯

  一、孔子說:“學習知識而又經(jīng)常溫習功課,不是很愉快嗎?有朋友從遠方趕來,不是很快樂嗎?別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惱怒,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?”

  二、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: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?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?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?”

  三、孔子說:廣泛地熟讀典籍,復習所學的知識,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,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,做到這樣的程度了,才可稱為老師啊。

  四、孔子說:“只讀書卻不思考,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;只是空想?yún)s不讀書,就會(對自己)有害。"

  五、孔子說:“由,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: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才是聰明(的做法)?!?/p>

  六、孔子說:“見到有才能的人,要想著向他看齊,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?!?/p>

  七、孔子說:“幾個人一同走路,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,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,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?!?/p>

  八、曾子說:“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,意志堅定,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,路程又很遙遠,把實現(xiàn)“仁”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,不也很重大嗎?到死為止,不也很遙遠嗎? ”

  九、孔子說:“(碰上)寒冷的冬天,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?!?/p>

  十、子貢問道:“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?”孔子說:“那大概是“恕(道)”吧!自己所討厭的事情,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?!?/p>

  《論語十則》注釋

  

  子:先生,中國古代對于男子的尊稱,這里指孔子。

  曰:說,說道。

  學:學習。

  時習:時常地復習,時,時常,常常;習,復習,溫習。

  之:代詞,指學過的舊知識。

  說:通“悅”,高興,愉快的意思。

  乎:語助詞,相當于“嗎”?!安灰唷酢?,即“不是……嗎”,反問句式。

  朋:朋友,志同道合的人。

  自:從。

  樂:快樂。

  而:轉折連詞,相當于“卻”。

  慍 :生氣,發(fā)怒的樣子。

  不:表示判斷。

  君子:道德上有修養(yǎng)的人。

  二

  吾:我。

  日:每天。

  三?。憾啻螜z查。在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(shù)字,表示動作頻率多,不必認定為三次。

  ?。簷z查,反省。

  為:替。

  謀:謀劃。

  忠:盡心竭力。

  信:真誠,誠實。

  傳:老師傳授的知識。

  三

  溫:溫習。

  故:形容詞用作名詞,舊的知識。

  而:連詞,表順承。

  知新: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(nèi)容兩重意思。知,領悟。

  可以為:可以、能成為。

  以為:以(之)為,憑借(這一點)作為。之,代指溫故而知新,譯為“這一點”。

  師:教師,老師。

  矣:句末語助詞“了”。

  

  學:學習。

  而:卻,表示轉折。

  思:思考;思索。

  罔(wǎng):迷惑,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。

  殆(dài):危害。

  

  女:人稱代詞,你,后作“汝”。

  知(zhì):通〝智〞本字指“是知(通“智”zhì)也”:通“智”,智慧,這里指聰明。

  之:代詞,對待知與不知的關系。

  誨(huì):教導。

  乎:語音助詞。

  由:仲由字(子路)(前542~前480)春秋時期魯國卞(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(zhèn)卞橋村)人,孔子得意門生,以政事見稱。

  是: 這。

  

  思:希望,想著。

  ?。褐阜词∮袥]有相同的毛病。

  齊:相同。

  賢:德才兼?zhèn)涞娜恕?/p>

  焉:兼詞,相當于“于之”,從他們中間。

  內(nèi):內(nèi)心,自己。

  

  三:泛指多人;古代漢語里“三”往往不是具體數(shù)字。有時是實指,有時是虛指。

  行:走路

  必:副詞,一定。

  師:老師,先生。

  焉:兼詞“于之”,在那里;在其中。

  擇:選擇。

  其:代詞,代指他們。

  善者:好的方面。善:好。者:...的方面

  而:順接連詞。

  從:跟從,學習。

  改:改正。

  

  士:有抱負的人。

  弘毅:胸懷寬廣,剛強勇毅。

  仁: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,仁愛待人。

  為:看作。

  任:責任。

  已:停止。

  遠:遙遠。

  而:表并列(任重而道遠)

  

  之:這里的之用在主謂之間,取消句子的獨立性,變成偏正結構,不譯或勉強譯作“是”。

  歲寒:一年中的寒冷季節(jié),深冬 。

  然后(古今詞):然 ,后。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。然,這樣。后,以后。

  十

  一言:一個字。

  行:奉行。

  其恕乎:其,表推測,相當于“大概,恐怕”。

  ?。河米约旱男膩硗葡雱e人的心,指儒家的推己及人、仁愛待人的思想。

  欲:喜歡,想。想要(做的事)。

  施:施加。

其恕乎的其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

  《論語十則》賞析

 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(yǎng),啟發(fā)人們熱愛學習,加強自律。

 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,講知識的繼承和創(chuàng)新。

 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,強調(diào)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。

  第四則是學習方法,強調(diào)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,闡明了“學”與“思”的辯證關系。

  第五則是學習態(tài)度,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、虛心求教的可貴。

  第六則是學習態(tài)度,端正學習態(tài)度、提高思想修養(yǎng)。強調(diào)隨時都該反省自己。

  第七則是學習態(tài)度和個人修養(yǎng),強調(diào)無論何時何地,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,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(tài)度。

 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(yǎng),強調(diào)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。

 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(yǎng)和社會現(xiàn)象,強調(diào)要經(jīng)受得住時間的考驗,堅貞不屈。

 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(yǎng),強調(diào)要學會換位思考。

  總共三類:學習方法,學習態(tài)度,個人修養(yǎng)。

  《論語十則》,是從《論語》中節(jié)選的有關學習方法、學習態(tài)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。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,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,不僅內(nèi)容豐富,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,句式整齊,音調(diào)和諧,讀起來相當流暢,富有感染力。

  《論語》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《論語》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。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,《論語》主體內(nèi)容就已初始創(chuàng)成;孔子去世以后,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,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,因此稱為“論”;《論語》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因此稱為“語”。

  《論語》作者介紹

  孔子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期魯國陬邑(今山東省曲阜市)人,祖籍宋國栗邑(今河南省夏邑縣),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創(chuàng)始人、“大成至圣先師”。

 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,在世時就被尊奉為“天縱之圣”“天之木鐸”,更被后世統(tǒng)治者尊為孔圣人、至圣、至圣先師、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、萬世師表。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,其人被列為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

猜你喜歡

端午節(jié)祝福詩句 端午節(jié)祝福詩句大全

端午節(jié)祝福詩句 端午節(jié)祝福詩句大全

2024-06-03
16.5萬
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

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 描寫芒種的古詩詞

2024-06-03
19.2萬
芒種節(jié)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

芒種節(jié)氣古詩有哪些 芒種的古詩有哪幾首

2024-06-03
11.9萬
芒種節(jié)氣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

芒種節(jié)氣詩詞 關于芒種的詩句古詩

2024-05-31
8.5萬
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于芒種節(jié)氣的詩句

贊美芒種的詩句 關于芒種節(jié)氣的詩句

2024-05-31
9.4萬
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

270度是什么角 角的種類

2024-05-30
13.9萬
25是質數(shù)還是合數(shù) 質數(shù)是什么

25是質數(shù)還是合數(shù) 質數(shù)是什么

2024-05-30
11.1萬
28的因數(shù)有 因數(shù)的定義

28的因數(shù)有 因數(shù)的定義

2024-05-30
13.8萬
32的因數(shù) 因數(shù)和乘數(shù)是否相同嗎

32的因數(shù) 因數(shù)和乘數(shù)是否相同嗎

2024-05-30
11.9萬
33的因數(shù) 33的因數(shù)有幾個

33的因數(shù) 33的因數(shù)有幾個

2024-05-30
14.1萬
熱門推薦
相關推薦 更多 >>

其恕乎的其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哪里

其恕乎的其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哪里
“其恕乎”的“其”意思是“這句話”?!捌渌『酢背鲎浴墩撜Z》十則,一則,就是《論語》中的一章,其中第一,二則見于《學而》篇,第三、四、五則見于《為政》篇,第六則見于《里仁》篇,第七則見于《述而》篇,第八則見于《泰伯》,第九則見于《子罕》,第十則為《衛(wèi)靈公》,其內(nèi)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,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。其中一共有20卷。

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的意思 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翻譯

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的意思 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翻譯
“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”的意思:這大概可以稱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間尋找快樂。該句出自宋代曾鞏的《醒心亭記》,這篇記是他在滁州應歐陽修之請時所作。

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什么意思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什么意思呢

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什么意思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什么意思呢
“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”的意思是我辭官歸鄉(xiāng),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,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,化成了春天的泥土,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。這句詩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的作品《己亥雜詩·浩蕩離愁白日斜》,原文為:浩蕩離愁白日斜,吟鞭東指即天涯。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

欲窮其林的其什么意思 出自于哪里

欲窮其林的其什么意思 出自于哪里
“欲窮其林”其的意思:他的。,“欲窮其林”出自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?!短一ㄔ从洝肥菛|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,是《桃花源詩》的序言,選自《陶淵明集》。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,把現(xiàn)實和理想境界聯(lián)系起來,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、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,表現(xiàn)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(xiàn)實生活不滿。

業(yè)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什么意思 成于思而毀于隨什么意思

業(yè)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什么意思 成于思而毀于隨什么意思
“業(yè)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毀于隨”的意思是:學業(yè)因為勤奮而精進,但卻能荒廢在嬉戲中。德行由于思考而有所成就,由于從眾而敗壞?!皹I(yè)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毀于隨”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《進學解》,全文表達了作者對學子們的勉勵,抒發(fā)了作者心中懷才不遇的苦悶。

彼方尚有榮光在什么意思 彼方尚有榮光在出自哪本小說

彼方尚有榮光在什么意思 彼方尚有榮光在出自哪本小說
彼方尚有榮光在的意思是:遠方還有值得追尋的美好事物,不應該輕言放棄,喪失希望。這句話并不是源自于某首詩詞,而是現(xiàn)代網(wǎng)絡上一句尋常的雞湯句。原句是:少年不懼歲月長,彼方尚有榮光在,意思是:年輕的人們不要害怕和在意時光的長短,無論眼前的生活有多茍且,別忘了努力的前方必定會有美好生活的曙光在等著我們。
友情鏈接